(二)下面我着重谈单数的现象学,也就是所谓现象学方法。
问题在于共同尊崇孔子的儒家各派,对于五经,不仅各有诠释,而且各有传本。官方表彰的经传研究,总在追随权力取向,论证经义具有实践品格,所谓通经致用。
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第一讲 进入 朱维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学 。但他们的论著,或过泛,或过专,或别入他类,均没有入选本类。尽管如此,从史学角度清理这份庞杂的经学遗产,依然困难重重。其间有众多学者对于澄清中世纪经学史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乾嘉间吴派考证学中坚惠栋、钱大昕,嘉道间提倡帝国自改革的先驱洪亮吉、龚自珍,以及清末否定中世纪统治学说甚力的夏曾佑、宋恕、刘师培等。从秦帝国建立到清帝国灭亡,朝代更迭虽多,政权分合虽频,共同的统治形式都是君主专制,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共同的关注焦点便是如何保证这个专制体制稳固与扩展君人南面之术,在西汉中叶后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
汉初图书解禁后出现的今文经典,都有不同师承的诠释即传相附丽,一经常有数传,例如今文《诗》便有齐鲁韩三家传。但希望本类所选从阎若璩、戴震到皮锡瑞、章炳麟的论著,有助于经学史这重要一段即清学史的再研究。三纲八目,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遣,此为常道不可易。
每当此时,就有大儒、圣贤出现,修道、体道、悟道、明道、行道,重建道统。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今天,在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在传承几千年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如何接续现代新儒家的薪火,继续推动儒学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继往开来,扎实工作,不断努力。夫中有存主,其向高明,自不容已。
夫惟知道器为一,不舍器而求道,亦不至睹器而昧于其原。如此方是本末不遗.在熊十力看来 ,道与器不相分离,道是本体,器是道的发用。
性命之理明,而人生不陷于虚妄矣。儒道名法墨农六宗,乃诸子学之最显者。若不由此,将顺其欲,因缘利害,同利共害,则合力以争其所欲得,与所欲去。这是他概括出来的六经言治的核心思想,通经致用,阐明《六经》可为今日治道运用。
现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在儒家哲学、佛教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在以经学为基础重建新儒学,援佛入儒建构新儒家哲学本体论方面具有原创性贡献,影响深远。故其手定六经,悉因旧籍,而寓以一己之新意。他把具体的制礼作乐的制度建设称为仁术,强调制度建设要以经学为学术基础,以仁学为治化根本。熊十力在古人文字训释的基础上更深化扩展了经字思想内涵,强调常道即恒常之道,生天地人物,超越时空,不可改变,汇通万理,会归群学。
道统自古就有,恒常存在,然人如果不明道则道统就会隐而不彰,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天下无道,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道既隐。夫六经广大,无所不赅,而言其根极,必归之心性。
生天生地生人,只是此道。但此并不妨碍,中国古代文化之有一脉相承之统绪,殷革夏命承夏之文化,周革殷命而承殷之文化,即成三代文化之一统相承。
但人如不能体道,则自私用智,而斥天地万物为外。以北京大学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思潮以打倒孔家店为号召,《六经》本来就荒废已久,现在又经历重创。导读 熊十力《读经示要》融贯中西,平章汉宋,传承传统经学,以经学为学术基础,返本开新,重建儒家道统、学统、治统,建构新儒家哲学体系,直接影响其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二代新儒家,推动当代新儒学达到高峰。熊十力不仅重视《六经》,更重视《四书》,认为四书五经都是载道之书,所谓经以载道。在这学绝道丧之际,需敦大宽博,朴实雄厚,真知实见的儒者起来引导社会更新变革,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与方向。六经的宗旨是道虽生人,而只有人才能体天道以立人道,天人合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地人一体,人为主体,天地万物惟人为贵,以渺小之躯与天地参,成就天地万物。
易言之,五经根本大义,皆在于《易》。盖其所承接者既远且大,其所吸取者既厚且深。
已生,则或拘于形,而丧其所以生。……六经浩博,而《大易》尤为奇特。
可见,古代儒家典籍就把经训为常、常道。桓谭《新论》:经者,常行之典。
诸家思想脉络,的然可寻。下述诸义就是他随后阐发的六经言治之义:仁以为体,格物为用,诚恕均平为经,随时更化为权,利用厚生本之正德,道政齐刑归于礼让,始乎以人治人,极于万物各得其所,终之以群龙无首。六经穷究天地万物的本原,在天言天道,在人言性,在物言命,可以归结为天道性命。故必有自克之功,方能实现其所以生之道,而后人极立。
诚恕、均平、道德、礼让、中和,乃至万善,皆仁也。他把儒家学问归为哲学,当然是一种现代的讲法,是为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受西学影响,不得不讲哲学的缘故。
熊十力认为,经学实际上就是仁学,六经明仁道,宋明理学、心学立仁体,主线都是以仁贯穿的。这也表明他的主攻方向是儒家哲学,这就是对传统经学(圣学)话语体系的现代转化。
在他年轻时参加辛亥革命时,对宋明理学家的道统颇不以为然,后来随着时代变革,阅历增加,思想成熟,越来越意识到道统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认识到重建道统为中国当务之急。道者由义,言其为天地万物所由之而成也。
夫求圣人之道者,必有高尚之志。诸师使教人反求之心性,又特标四子书,以明六经宗趣。非谓道体是兀然坚住、无有变化的东西……尧、舜以来,历圣相承,逮于孔子皆从人生日用中敦笃践履,而后旷然默谕于斯。《春秋》改制,《周官》法度,皆自《易》出。
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此中心思想,可以随时演进,而其根源终不枯竭。他认为夫六经广大,无所不包通,而穷极万化真源,则大道恒常,人生不可不实体之也。
由此可见儒学在中国思想界,元居正统地位,不自汉始。而各有创获,各立宗门。
发布评论